本報訊(記者吳琳通訊員宋毅)大連地區有人類文明、文化傳承的歷史長達一萬七千年,作為東北文化和齊魯文化的交匯地,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大連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大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以來,大連市先后公布了六批共122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莊河剪紙與復州皮影戲兩個項目還被納入中國項目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中。
如何從學校教育入手、從青少年抓起、進一步傳承和保護好大連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今年建立起以市非遺保護中心為總傳習所、以大連市中小學校為分傳習所的“總分傳習所”傳承新模式,引起業內關注。日前,大連市群眾藝術館、大連市非遺保護中心舉辦了非遺傳習所課堂展示,共7所學校的155名學生參加了此次課堂匯報展示。
今年,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安排七名非遺傳承人深入金州新華小學、大連市九三小學、二十九中學等中小學校,開展了馬橋子太平鼓舞、大連長穗花鼓舞、燕青拳等非遺項目的培訓。通過校園傳習非遺活動,實現了總傳習所對各具特色的分傳習所的技藝傳承、普及培訓,并以點帶面,建設了一批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學校,在全市校園中營造人人知曉非遺、人人熱愛非遺、人人學習傳承非遺的濃厚氛圍。